查看原文
其他

从数据算法、电子游戏到社交媒体,共筑起“集光片羽”中的技术岛屿

UCCA Edge UCCA Edge 2023-06-18


如同一片网状岛群,我们的世界密布着由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模拟环境、智能设备等当代科技所组成的微系统。这些相互依赖、此起彼伏的技术岛屿共筑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重塑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与人的生存境况。


当数字物充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技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正在UCCA Edge展出的“集光片羽”中的作品均使用和围绕技术展开,从互联网、人脸识别、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电子游戏到社交媒体平台,这些作品涵盖了多元技术媒介与形式,呈现出艺术家对于技术发展及其对人类生存影响的关注与思考。




社交媒体平台


随着5G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浏览瀑布般提供无限内容的社交媒体APP成为当下人们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UCCA Edge四层展厅中,来自波兰的艺术与设计团体泛生成器小组通过互动作品《无限》,再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提供内容的无限滚动机制,以及我们不断“刷屏”行为所传达的身体隐喻。


当观众在作品前做出向上滑动的手势,形状仿佛纪念碑一般的屏幕图像就会随之向上滚动。无休止的内容让我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接收新信息的刺激,但大脑其实无法处理如此大量的内容。滚动因此成为一种纯粹的感官体验,或者说某种形式上的催眠,我们全神贯注,为此献出所有的注意力,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日常数字仪式。




泛生成器小组《无限》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佩恩恩在影像装置《逆-渲染》中则试图再现一种“逆渲染”过程——艺术家从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搜集了众多影像素材,将其模糊化并逐帧拆解,排列成无法辨别的长条画面。电子设备的屏幕仿佛受到挤压,变为细长的一条,仿佛存在一只无形的手指正不断地向上滑动屏幕。这些经过重新组合的动态影像,如同一条无限翻腾、波纹汹涌的信息之流,在身体与技术的角力之间逆流而上。


佩恩恩《逆-渲染》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视频拍摄:New Action。


大型多频影像装置《礼物》是艺术家辛云鹏与抖音创作者们共同完成的一出“默剧表演”。每个屏幕中的表演者都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一个物体的存在,并通过双手将它传递出画面,移交至下一位表演者的手中,而这个物体的形态也随之被重新想象,并被表演出来。经过艺术家的编排,这个形态多变的“物”在24个屏幕之间周而复始地流转,如同一件神秘无形的礼物,在彼此独立的表演和创作者之间缔造联结,构成一种时间及空间上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辛云鹏《礼物》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电子游戏


在如今媒介融合的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作品《诱惑》中,泛生成器小组把曾经风靡全世界的游戏“贪吃蛇”投影在墙上,并拆解了将这款游戏带入大众视野的经典款手机——诺基亚3310。作为许多人拥有的第一部手机,这部手机的承诺,或者说诱惑,是让我们与他人保持联系并获取信息,而深受欢迎的贪吃蛇游戏则是大量令人上瘾的游戏与各类APP涌入我们生活的先兆。


泛生成器小组《诱惑》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变得更加真实,游戏的内容也更为开放。拿起透明气垫上的游戏手柄,进入艺术家大卫·奥瑞利创作的游戏《万物》中,每一名观众都将成为现场玩家,随机“投胎”成为一种动物,降落在一片沙漠之中。跟随各类提示,玩家可以操纵动物以诙谐的姿态翻滚移动,对不同的物种歌唱,和同类结伴同行。通过与漂浮在场景各处的“对话气泡”互动,玩家还会听到来自英国哲学家阿兰·瓦兹的演讲片段,在富有哲思的旁白中体会万物可能的联结。


大卫·奥瑞利《万物》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游戏的设计融合了传统角色扮演、沙盘和模拟游戏的元素,却打造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互动体验:玩家无需紧跟游戏叙事,也不需要完成任何任务,而是可以随心穿梭、寄身于不同物质之中,从它们的视角观察宇宙的万物生息。甚至,《万物》也不需要玩家的参与——在无人操作时,游戏将进入自动模式,不断创造、或带我们返回到一个天地有灵、万物合一的世界,揭示有机与无机生命的纠缠、物与物之间的联结。


大卫·奥瑞利,《万物》,2017,电子游戏。图片由YveYANG画廊(纽约)提供。




人工智能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包括了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自诞生以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语音输入、家庭管家到智能汽车都有具体案例,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艺术领域,拥有认知科学背景的艺术家郑曦然在《BOB(信仰袋)》中创造了一个名为“BOB”的虚拟生物,形态接近一只红色的巨蟒。在它栖居的屏幕空间内,不时有各类奇异物体——刺果、海星、石头或是炸弹——从空中掉落,给“BOB”的生命带来种种意外。艺术家特别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决定了“BOB”的认知架构,让它以不同的行为迎接、回应这些意外状况。在处理意外的过程中,“BOB”的躯体、心智和性格也随之发生演变,将新鲜的突发事件消化为日常因素,更新它的“信仰袋”。


郑曦然,《BOB(信仰袋)》,2018-2019,显示器、电脑硬件、人工生命体软件。图片由艺术家及格拉斯顿画廊和柯芮斯画廊(伦敦)提供。


在艺术家看来,个体正是依照着自身的信念去感知外部现实,与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现实或肯定这些信仰,或与其认知预期产生错位,为个体带来干扰——而这种对于意外干扰的接收与应对是一个个体拥有感知能力的的象征。“BOB”因而可以被看作对知觉生命的一次模拟:“BOB”的一生意外重重,历经数次生死的轮回,而它生命的演化过程也会为观众带来意外与惊喜,由此揭示出知觉生物复杂但迷人的认知与行为系统。


郑曦然《BOB(信仰袋)》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从图像采集到识别检测,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场景当中。


由工程师申承帛和艺术家金容勋组成的首尔艺术二人组,他们的共同实践尤为关注图像生成与处理领域的科技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与图像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互动作品《记忆》中,装裱在木框中的平板电脑看似一幅肖像画,顶部的小孔其实是内置的摄像头。正如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设备,默默记录下每一位经过作品前的观众,然后通过人脸检测算法与识别软件的运算,不断叠加生成画框中模糊不清的“平均脸”,从而构成一组绵延不断的观看记忆。


申承帛 金容勋,《记忆》,2013,人脸检测算法、定制软件、平板电脑、木框,24.5 × 30 × 3 cm。




“堆栈”


武子杨的影像作品《巴石河2030 – 6 Plus》以2030年的菲律宾为背景,虚构了当地的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并以其视角呈现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生活环境。作品标题中的“巴石河”是影像叙事的重要线索:这条流经马尼拉大都会的河流因污染严重,早在2000年初便已被判定为“生态死亡”,但在CG渲染的虚拟场景中,河流却在当地政府与区块链公司的联手治理下恢复了“生机”,背后却氤氲着全景监控、数字殖民等一系列问题。


武子杨,《巴石河2030 – 6 Plus》,2022,彩色数码有声影像,8分30秒,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通过对当下“数字地球”、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块链的发展进程的深入研究,武子杨将影像叙事铺设于美国社会学家、设计理论家本杰明·布拉顿的“堆栈”模型中,以全景视角考察云网络社会高速演变背后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地缘政治层面的多维度现实。艺术家通过一以贯之的诙谐、荒诞视觉语言,不仅揭示了数字构造与物质现实、落后与先进之间的矛盾,也预示着社会自身将要面临的变动与更迭,提示我们潜伏在眼前不远处的危机。


武子杨《巴石河2030 – 6 Plus》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互联网


回到21世纪之初,网络技术伴随着“万物互联”的概念逐渐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到了2021年末,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超过10亿人,互联网真切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韩国艺术家、设计师宋礼焕的投影装置作品《沃得外得(World Wide)》中,大小不一、错落摆放的平板上呈现着同一个网页,却在背景颜色、图像分辨率、渲染速度上有着微妙的差别。


艺术家使用一款自开发的程序,模拟了同一个网页在浏览器尺寸、网速条件等因素变化下的差异呈现,以此揭开“万维网”(World Wide Web)所制造的幻觉:同一网页可以在世界各地被打开、浏览、互动,似乎创造出全球共享的平等体验,实则却掩盖了个体网络浏览环境的差异。网页在形式层面的不同呈现在此被艺术家延伸为一种隐喻,指向互联网的同质化趋向:多元地域文化与个体化的表达在网络世界丧失了各自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而使用者就如同困在圆环和碎片轨道上的“鼠标列车”,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话语。


宋礼焕,《沃得外得(World Wide)》,2022,实时渲染网页、定制程序、泡沫板上投影、玩具火车及轨道、鼠标、铝制支架。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声音与图像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的声音经由网络的联结进入公共空间,传递到全球各个地区,形成了数字空间中的“言语合流”。在殷漪的参与式声音装置《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中,49只裸露式扬声器悬吊在半空,有规则地混乱发声。艺术家给定的一套互动规范奠定了作品的“规则性”,但在规则的框架下,汇集的声音碎片却编织出一张杂乱无章的关系之网。


殷漪,《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2022,裸露式扬声器、电机、定制声音播放终端、通讯程序,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来到展览现场的观众可以打开手机的照相机程序,识别图形登入作品的通讯页面,并发送“语音信息”。经终端系统接收后,这条音频将通过大功率音响在展厅中播放。紧接着,参与者将听见来自群体的“回应”——存储在系统中的过往49位参与者的声音将通过小功率的扬声器播放。新的参与者的声音也将在装置中存留,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与装置发生互动,系统中存储的话语也将不断更新。


殷漪《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展览信息 

2022.9.30 – 2023.1.8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18:30最后入场)

* 展期内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海市静安区西藏北路88号

盈凯文创广场2层UCCA Edge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票 


 参展艺术家 

大卫·奥瑞利、帕斯卡尔·伯奇勒、泛生成器小组、郭城、林科、柳迪、刘佳玉、陆明龙、拉斐尔·洛扎诺-亨默、佩恩恩、强家栋、上下工作室、邵纯、申承帛 金容勋、施政、宋礼焕、孙一钿、唐潮、科娜莉·沃基拉、武子杨、辛云鹏、叶轩、殷漪、安·维罗妮卡·詹森斯、张文心、张英海重工业、郑曦然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集光片羽”展期内,我们将举行丰富多样契合此次展览主题的公共活动,其中包括策展人导览、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对谈、邀请观众参与互动的表演型讲座、分享和工作坊,以及“艺术一小时”系列抖音直播活动。此外,还将举办多场以建筑和城市为主题的特别策划活动。所有信息均以官方最新活动预告为准,欢迎关注UCCA Edge官方网站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展览相关阅读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 Edge:+86 21 6628 6861

 UCCA 北京:+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